1984年2月初,柴达木的天气是寒意浓浓。为了缩短冷湖至花土沟的路程,青海石油管理局决定,在冷湖至大风山这片荒无人烟的盐碱滩上重新打通一条道路,并把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油建机械化筑路一队和筑路二队。 `jo38(R?~
'`[h]WE5
接受任务后,筑路一队指导员靖树夏、队长马战武、副队长穆耀贵、王其书和筑路二队指导员徐恩昌、队长房世琦、副队长李有正、付银华、张安顺分别召集各班组长对施工线路的地形、地层以及施工方案进行了仔细认真的研究和讨论。由于地理环境较复杂,周围是大小不等的山,地上是盐碱滩,沟坎较多,线路又长。因此,两个队的领导决定从大风山和冷湖设两个基地同时开展工作。 "shua
n@i\WvmS
筑路一队由张德元带领的7名20岁左右的小伙子组成的“青年测量班”和另一个测量班在施工中展开比赛。青年测量班的8名同志住在K43公里处,天一亮,他们就背着木桩,扛着测量仪器,拿着小红旗开始一天紧张的工作。 @>}O3
SVv
Y<c
Y
他们每天要在所放线路上往返七八趟,一双工鞋穿不了几天就会露出大脚趾头,要不就是鞋底和鞋帮分了家。翻山越岭,过沟爬坎,扛仪器的同志脚底下稍不留神就会绊倒。寒风吹裂了他们的脸颊,但却吹不灭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热情。 E}:cra(R
)sf;O9L7
每走一公里,就钉一个护桩,每1000米线路的偏差不能超过一米,一条直线两端不能有10公分的误差。为了保证质量,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复测。 :*01K< |